广东省《中国思想史》大纲

代码:14695)

目录

Ⅰ  性质与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内容与考核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性质与目标

一、性质和特点

中国思想史是从学的视角考察人类思想的支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国历代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各种思想发生、发展及衰弱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思想与中国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思想与人们的生活的内在关系、各种思想与各阶级及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

二、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人性修养、处世社交之道、生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能承担起对的伦理责任。

2.掌握古代思想家对起源、变迁、治理、整合、问题、保障、福利、理想模式等,激发学生对于的兴趣,为进一步和研究学打好基础。

3.掌握古代思想家对解决问题和构建人类美好的构想,可以为当代人解决当今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有益的思想养料。

三、与相关的联系与区别

1.与先修的关系。中国思想史的,需要学生先熟悉中国历史方面的历史知识,了解《学概论》的框架。

2.后续。它的后续包括国外学、当代中国问题、福利学等,这些都会吸收或对照中国思想史来说明。

四、的重点和难点

指出或说明本的重点(包括重点、次重点、一般)或难点,这样可以提醒和帮助应考者更好地和把握本的内容。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和综合四个层次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够对大纲各章中知识点的名词(如人名、书名、篇名)、概念和命题进行识记,并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领会:能对中国思想史中的概念、命题、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理解,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

简单:能运用学的有关原理对中国思想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

综合:能运用学的有关原理对中国思想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重要命题、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有的还联系实际来揭示其当代价值。

Ⅲ  内容与考核

绪论

一、目的与

了解的重要性,明确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意义。

二、内容

1.1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2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3  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1.4  与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识记:中国思想史。

领会: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识记:①阶段法;②人物法;③学派法。

领会:学派法。

(三)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识记:①一主多元;②早熟。

领会: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四)与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意义

识记:文化自信。

领会:中国思想史的意义。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②中国思想史的当代意义。

难点:中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原始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中国思想的源头及其在当代中国中的残存性影响。

二、内容

1.1  原始神话传说中的观念

1.1.1  神话中的人类及起源观念

1.1.2  原始宗教中的秩序观念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

1.2.1  夏商时期以神巫文化主导的思想

1.2.2  西周时期以德礼文化主导的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原始神话传说中的观念

识记:①创世神话;②图腾崇拜。

领会:①起源神话是初民化的意识。

简单:古代神话中反映的思想的特点。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

识记:①神巫文化;②德礼文化;③周公。

领会:“巫”的主要职责。

简单:夏商时期“德”整合功能

综合:从神巫文化主导发展为德礼文化主导的学意义。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从神巫文化主导发展为德礼文化主导的进步性及其学意义。

难点:①西周礼治思想中反映的思想的特点;②上帝崇拜的出现是原始自发宗教向早期人为宗教过渡的分水岭。

第二章  儒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先秦儒家的人性论、规范论、交往论、群体论和理想构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内容

1.1  人性论与欲望论

1.1.1  子思、孟子论性善及欲望

1.1.2  荀子论性恶及欲望

1.2  规范论

1.2.1  孔子的“克己复礼”“正名” 论

1.2.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1.3  交往论  

1.3.1  孔子的“忠恕”之道

1.3.2  孟子“推己及人”的仁爱观

1.3.2  荀子的“修身正己“论

1.4  群体论

1.4.1  孟子的“通功易事”论

1.4.2  荀子的“明分使群”论

1.5  理想构想

1.5.1  孔子及《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理想

1.5.2  孟子的理想

1.5.3  荀子的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人性论与欲望论

识记:①孔子;②子思;③孟子;④荀子;⑤《论语》;⑥《中庸》。

领会:①性善;②性恶;③“食色,性也”;④“性自命出”;⑤“化性起伪”。

简单:分析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综合: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区别。

(二)规范论

识记:①正名;②克己复礼;③隆礼。

领会:①人治;②德治;③礼治。

简单:分析孔子的“德、礼”与“刑、政”的关系。

综合: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治理意义。

(三)交往论

识记:①忠恕;②仁者爱人。

领会:反求诸己。

简单:荀子“群”论的学意义。

综合:孔孟的“推己及人”说的现代意义。

(四)群体论

识记: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领会:①孟子的“通功易事”;②荀子的“明分使群”。

(五)理想构想

识记:①大同;②小康。

领会:①天下为公;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讲信修睦。

综合:儒家理想的当代价值。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思想。

难点:孔孟思想之异同;孟荀思想之异同。

第三章  道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先秦道家的“尚自然”的观、问题论、处世态度论、和理想构想及其当代启示。

二、内容

1.1  尚“自然”的

1.1.1  老子庄子的变迁观

1.1.2  大道出于自然的

1.2  问题论

1.2.1  老子的道废仁现论与君上致乱论

1.2.2  庄子的德衰朴散与规范致乱论

1.3  行为与处世态度论

1.3.1  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

1.3.2  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论

1.3.3  杨朱的“为我”与“贵己”论

1.4  

1.4.1  老子“为无为”论

1.4.2  庄子“任自然”论

1.5  理想构想

1.5.1  老子的“小国寡民”

1.5.2  庄子的“至德之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尚“自然”的

识记:①自然;②无为;③老子;④庄子;⑤杨朱;⑥《道德经》。

领会:①“道法自然”;②“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③“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综合:老子“道法自然”的学意义。

(二)问题论

领会:①道废有仁论;②规范致乱论。

(三)行为与处世态度论

识记:杨朱的“为我”、“贵己”。

领会:①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②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综合:评述庄子的处世态度与交往论。

(四)

领会:①老子的“为无为”;②庄子的“任自然”。

简单:简评庄子“任自然”的思想。

(五)理想构想

领会:①小国寡民;②至德之世。

综合:①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②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老子的“道法自然”;②庄子的“至德之世”。

难点:老子的“小国寡民”。

第四章  墨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先秦墨家的问题论、治理与控制思想、理想构想及其当代启示。

二、内容

1.1  问题论

1.1.1  论问题造成的危害

1.1.2  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1.2  治理与控制思想

1.2.1  “天志”“明鬼”的控制观

1.2.2  “尚同”“尚贤”的治理观

1.2.3  “节用”“非攻”的行为观

1.3  理想构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问题论

识记:①墨子;②三表;③《墨子》。

简单:墨子考察问题的总体特点。

(二)治理与控制思想

识记:①天志;②明鬼;③尚同;④尚贤;⑤节用;⑥“非攻”。

简单:墨子控制思想的特点。

(三)理想构想

识记:“安生生”。

领会:“兼相爱,交相利”。

简单:简评墨子的“节用”观。

综合: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区别。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兼相爱,交相利”。

难点:墨子为何重“天志”“明鬼”。

第五章  法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先秦法家的人性论、结构与组织论、进化论和理想构想及其当代启示。

二、内容

1.1  人性论

1.1.1  商鞅的好利恶害论

1.1.2  韩非子的人性唯利论

1.2  控制论

1.2.1  管仲的礼、法兼用论

1.2.2  商鞅的明法论

1.2.3  韩非的严刑峻法论

1.3  结构与组织论

1.3.1  管仲的“四民定业”结构论

1.3.2  商鞅、韩非“民为什伍”的组织思想

1.4  进化论

1.4.1  商鞅的“不法古”论

1.4.2  韩非的“不法常可”论

1.5  理想构想

1.5.1  齐法家的“尊君顺民”理想

1.5.2  韩非的“至治”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人性论

识记:①管仲;②商鞅;③韩非;④齐法家;⑤三晋法家;⑥《管子》;⑦《商君书》;⑧《韩非子》。

领会:①商鞅的好利恶害论;②韩非的“计算之心”。

简单:分析韩非的“自利自为”论。

(二)控制论

识记:齐法家的“国之四维”。

领会:①商鞅的明法论;②韩非的“法术势”。

简单:试评管仲礼法兼用的控制思想。

综合:比较韩非与荀子治理思想的异同。

(三)结构与组织论

识记:①“参国”;②“伍鄙”;③“民为什伍”。

领会:管仲的“四民定业”。

综合:比较法家与儒家组织思想之不同。

(四)进化论

识记:①商鞅的“不法古”;②韩非的“不法常可”。

领会:韩非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简单:简评法家的进化思想。

(五)理想构想

领会:韩非的“至治之国”。

简单:简评齐法家的“尊君顺民”理想。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法家的性恶论;②“法、术、势”并重的治理思想。

难点:齐法家与三晋法家思想的异同。

第六章  儒学经学化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汉唐经学化儒学的人性论、规范论、变迁论和理想模式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人性论

1.1.1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1.2  王充的善恶互变说

1.1.3  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1.2  规范论

1.2.1  董仲舒的“纲纪”说

1.2.2  《白虎通》的“太平制礼”说

1.3  变迁论

1.3.1  董仲舒、何休的三世说

1.3.2  王充的循环论

1.3.3  柳宗元的进化论

1.4  理想模式

1.4.1  董仲舒的理想

1.4.2  《白虎通》的理想

1.4.3  韩愈的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人性论

识记:①董仲舒;②《春秋繁露》;③王充;④《论衡》;⑤柳宗元;⑥韩愈;⑦《原道》。

领会:①董仲舒的性三品说;②王充的善恶互变说;③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综合:董仲舒对先秦人性论有何发展。

(二)规范论

识记:“三纲”。

领会:①董仲舒的“纲纪”说;②《白虎通》的“太平制礼”说。

综合:董仲舒的“三纲五纪”与《白虎通》的“三纲六纪”的异同。

(三)变迁论

识记:①董仲舒的“三世”说;②柳宗元的“生人之意”。

领会:①王充的三教循环论。

简单:简评柳宗元的“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之说。

(四)理想模式

领会:韩愈的“先王之教”。

简单:董仲舒的理想的内容。

综合:比较董仲舒和韩愈的理想的异同。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董仲舒对先秦人性论有何发展;②韩愈的理想构想。

难点:汉唐儒家对先秦儒家思想有何创新。

第七章  黄老道家及玄学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黄老道家及玄学家的秩序论、问题论、和理想模式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秩序论

1.1.1  《吕氏春秋》的秩序观

1.1.2  《淮南子》的秩序观

1.2  问题论

1.2.1  阮籍的礼法致乱论

1.2.2  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1.3  

1.3.1  王弼的“圣人无为”论

1.3.2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1.4  理想模式

1.4.1  阮籍、嵇康的理想

1.4.2  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秩序论

识记:①《吕氏春秋》;②《淮南子》;③阮籍;④《大人先生传》;⑤嵇康;⑥陶渊明;⑦《桃花源记》。

领会:《吕氏春秋》的“数”。

综合:①比较《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秩序观;②《淮南子》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何不同。

(二)问题论

识记:名教。

领会:阮籍的“礼法致乱”论。

简单: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三)

识记:“名教出于自然”。

领会:①王弼的“圣人无为”论;②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简单:王弼的治理方案的特点。

(四)理想模式

识记:桃花源。

领会:阮籍的理想模式。

简单:陶渊明的理想有何特点。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②陶渊明的理想。

难点:新道家、玄学家对先秦道家思想各有何发展。

第八章  道教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道教《太平经》、葛洪和灵宝派的游仙避世论、控制论、济世度人观和神仙构想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太平经》的思想

1.1.1  对理想秩序的向往

1.1.2  

1.1.3  平等相爱的人际关系论

1.2  葛洪的思想

1.2.1  游仙避世论

1.2.2  控制论

1.2.3  理想中的神仙

1.3  灵宝派的思想

1.3.1  灵宝派的由来与传承

1.3.2  《度人经》的济世度人观

1.3.3  陆修静的行善成德思想

1.3.4  灵宝派的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太平经》的思想

识记:《太平经》。

领会:①太平;②承负;③天治。

简单:分析《太平经》中的和谐思想。

(二)葛洪的思想

识记:①葛洪;②《抱朴子》。

简单:①葛洪游仙避世思想的实质;②葛洪控制论的特点。

(三)灵宝派的思想

识记:①灵宝派;②《度人经》;③三界;④三清。

简单:简评灵宝派的理想。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太平经》中的和谐思想;②葛洪游仙避世思想。

难点:道教思想与老庄及新道家的思想的异同。

第九章  佛教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佛教思想的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早期传播、初步中国化、进一步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佛教的理想,佛教思想的功能及其当代价值。

二、内容

1.1  佛教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早期传播

1.1.1  佛教思想的基本理念

1.1.2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1.1.3  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的最初尝试

1.2  佛教思想的初步中国化

1.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初步中国化

1.2.2  大乘般若学说的传播及其理念

1.2.3  佛玄汇融与佛教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

1.3  佛教思想的本土化与去宗教化转向

1.3.1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思想的本土化

1.3.2  天台宗对般若学说与涅槃学说的综融

1.3.3  禅宗的顿悟思想与去宗教化倾向

1.3.4  净土信仰的流行与佛教的理想

1.4  佛教思想的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佛教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早期传播

识记:①佛陀;②牟子;③《理惑论》。

领会:①四谛;②十二因缘。

简单:佛教思想最初如何尝试融入中国。

(二)佛教思想的初步中国化

识记:①《老子化胡经》;②道安;③慧远。

领会:慧远的三世报应说。

综合:佛教思想与魏晋玄学的结合方式。

(三)佛教思想的本土化与去宗教化转向

识记:①竺道生;②天台宗;③《法华经》;④慧能;⑤《坛经》;⑥神秀;⑦净土宗。

领会:①“三谛圆融”;②“一念三千”;③顿悟成佛。

综合:分析禅宗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设计的解决方案。

(四)佛教思想的功能

识记:三教。

简单:佛教思想的功能。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慧远的三世报应说;②禅宗的顿悟成佛说;③佛教思想的功能。

难点:①佛教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②佛教与道教的思想的异同。

第十章  功利派儒家和理学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宋明功利派儒家和理学家的人性论、控制论、理想人格论、基层建设思想、儒学民间化、理想论及其当代价值。

二、内容

1.1  功利派儒家的思想

1.1.1  功利派的欲望论

1.1.2  “礼”“刑”并举的控制论

1.1.3  重商富民的整合与发展观

1.2  程朱理学的思想

1.2.1  人性论及修身论

1.2.2  整合与控制论

1.2.3  “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论

1.2.4  “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1.3  陆王心学的思想

1.3.1  理想人格论

1.3.2  规范论

1.3.3  基层建设思想

1.3.4  泰州学派的儒学民间化思想

1.3.5  阳明及其后学的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功利派儒家的思想

识记:①李觏;②王安石;③陈亮;④叶适。

领会:①功利派;②李觏的“人非利不生”;③义利统一。

综合:两宋功利主义思想家的欲望论对传统欲望论有何新发展。

(二)程朱理学的思想

识记:①张载;②《正蒙》;③程颢;④程颐;⑤朱熹;⑥吕大钧;⑦《西铭》。

领会: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②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④“民胞物与”;⑤“为万世开太平”;⑥理学。

简单:①试析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②简评张载的“民胞物与”理想。

(三)陆王心学的思想

识记:①陆九渊;②王守仁;③王艮;④何心隐;⑤李贽;⑥“十家牌法”;⑦“乡约”。

领会:①心学;②致良知;③乐学;④泰州学派;⑤南赣乡约;⑥何心隐的“立矩”。

简单:①如何理解“百姓日用之道”。②王守仁的基层治理思想的特点。

综合:①王守仁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当代意义。②泰州学派的儒学平民化思想与的借鉴意义。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②王守仁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难点:①儒学平民化思想;②基层建设思想。

第十一章  三教融合中的道教、佛教与民间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宋明三教融合中的道教、佛教与民间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三教融合趋向中的道教和佛教思想

1.1.1  道教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1.1.2  道教思想与君权统一、与民间汇融的世俗化趋向

1.1.3  佛教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1.1.4  藏传佛教与西南地区上座部佛教的思想

1.2  蒙学、家训、善书体现的生活理念

1.2.1  蒙学中体现的人的化思想

1.2.2  家训中的家庭和家族生活秩序观

1.2.3  善书中的生活秩序观

1.3  戏曲、歌谣与小说中的民间思想

1.3.1  “忠”“孝”“节”“义”的规范理念

1.3.2  “命”“缘”“报”等控制观

1.3.3  侠客精神向往

1.3.4  清官情结

1.3.5  民间的日常幸福生活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三教融合趋向中的道教和佛教思想

识记:①张伯端;②白玉蟾;③陈抟;④王重阳;⑤全真教。

领会:“三教一家”。

综合:评述道教与佛教思想的变革在三教融合进程中的各自特点与共同趋向。

(二)蒙学、家训、善书体现的生活理念

识记:①蒙学;②家训;③善书;④《三字经》;⑤《幼学琼林》;⑥《童蒙须知》;⑦《了凡四训》。

领会:“蒙以养正”。

简单:简评家训文本体现的家庭与家族生活秩序观。

综合:评述蒙学与善书的道德功能。

(三)戏曲、歌谣与小说中的民间思想

识记:①《杜娥冤》;②《牡丹亭》;③《警世通言》;④四大名著。

领会:歌谣。

综合:评述民间文化中的“侠客精神向往”与“清官情结”。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三教融合趋向中的道教和佛教思想;②蒙学、家训、善书体现的生活理念。

难点:宋明小说戏剧中“忠孝节义”和“命缘报”思想对生活秩序的控制引导作用。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重建观和“乡约”的社区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二、内容

1.1  重建观

1.1.1  欲望论

1.1.2  君主专制批判论

1.1.3  经济结构论

1.1.4  问题与

1.1.5  理想模式

1.2  “乡约”的社区治理思想

1.2.1  乡约的组织设计

1.2.2  社区组织与政府关系论

1.2.3  社区规范与控制观

1.2.4  事业与乡村救济

1.2.5  乡村治理的理想模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重建观

识记:①黄宗羲;②顾炎武;③王夫之;④唐甄;⑤《明夷待访录》;⑥《日知录》;⑦《天下郡国利病书》;⑧《潜书》。

领会:①君主专制批判论;②经济结构论。

简单:①简评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欲望论;②简述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治理思想的特点。

综合: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当时风气的批判对当代建设的启示。

(二)“乡约”的社区治理思想

识记:①《吕氏乡约》;②陆世仪。

领会:《治乡三约》。

综合:①明末清初的乡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②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宋明时期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当时风气的批判;②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治理思想。

难点: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宋明时期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第十三章  晚清改良派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早期维新派、维新立宪派和洋务派的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1.1.1  “开眼看世界”思想

1.1.2  发展经济整合的“商战”观

1.1.3  批判思想

1.1.4  “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变革观

1.2  维新、立宪派的思想

1.2.1  进化与变迁思想

1.2.2  批判与体制改革思想

1.2.3  开民智、做新民的改造思想

1.2.4  《大同书》的理想

1.3  开明官僚的思想

1.3.1  “中体西用”的变革观

1.3.2  废科举、兴新学的改革思想

1.3.3  地方自治的治理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识记:①魏源;②《海国图志》;③徐继畲;④《瀛环志略》;⑤郑观应;⑥《盛世危言》。

领会: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商战”观;③“器可变道不可变”。

综合:评述“开眼看世界”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体系中的“前驱先路”作用。

(二)维新、立宪派的思想

识记:①康有为;②严复;③《天演论》;④梁启超;⑤谭嗣同;⑥《仁学》;⑦《大同书》。

领会:①“变者天道”;②托古改制;③渐变。

简单:维新派的变迁思想。

综合:评述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理想。

(三)开明官僚的思想

识记:①曾国藩;②李鸿章;③张之洞;④《劝学篇》;⑤洋务派。

领会:①中体西用。

简单:晚清开明官僚的地方自治思想。

综合: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的异同。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早期维新派的“器可变道不可变”思想;②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理想。

难点:晚清改良派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

第十四章  晚清民初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一、目的与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二、内容

1.1  太平天国的思想

1.1.1  平等观

1.1.2  《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

1.1.3  《资政新篇》的治理方案

1.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1.2.1  “五族共和”的国族一体观

1.2.2  自由平等的人权观

1.2.3  民生主义建设观

1.2.4  新三民主义理想

1.3  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1.3.1  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论

1.3.2  无政府主义者的理想

1.3.3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1.3.4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思想

1.3.5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改造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

(一)太平天国的思想

识记:①洪秀全;②洪仁玕;③《天朝田亩制度》;④《资政新篇》。

领会:①“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③“以法制为先”。

综合:①比较洪秀全、康有为理想论之异同。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识记:①孙中山;②《三民主义》;③新三民主义。

领会:①五族共和的国族一体观;②自由平等的人权观;③民生主义建设观。

简单: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主要观点。

综合: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潮的主要特征。

(三)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识记:①李大钊;②陈独秀;③刘师培;④瞿秋白;⑤李达;⑥蔡和森。

领会:①无政府主义;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简单: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

综合: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思想发展的贡献。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①洪秀全的理想;②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建设观;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难点:洪秀全、康有为理想论之异同。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

一、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大纲是根据,结合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命题进行指导和

大纲明确了的内容以及深广度,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组织进行辅导的依据,是、掌握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命题的依据。

二、大纲与的关系

大纲是进行和考核的依据,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的内容是大纲所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内容在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所体现的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内容和考核知识点,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

《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编写组,出版社,2021年版。

四、关于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基本是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基本还明确了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中的知识点构成了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考核知识点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本大纲已指明了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象在职业余的情况,以下提出几点具有规律性或代表性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如何进行

(一)、深入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懂,者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适当通过互联网的《汉典》和《辞海》等工具书查阅相关信息,补充,弥补概念理解上的不足。应各章内容,掌握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点,掌握重点。

(二)科学方法,明确相关概念、方法之间的关系

前梳理已经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可以按照顺序把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概念、命题、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梳理清楚,并能够运用学的基本对中国思想史的概念、命题和进行分析。

(三)深入理解例题,注意相结合

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当代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中国当代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者可以运用中国思想史中一些重要概念、命题和来分析当代生活和治理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者做到学以致用。

五、对

要针对重点章、次重点章和一般章节分别提出的基本学时建议和(如在章节后面已有,这里也可不再阐述),在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方向,正确处理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

(一)帮助者梳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

者在辅导时应帮助者梳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既要全面、全部内容,以了解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又要抓住重点概念、命题和。同时注重每章节所后设置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具体分析方法的

(二)者如何培养知识的能力

独立阅读,扩展阅读,以点带面,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包括论文资源(中国知网)和原著资源,视频资源等,通过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训练如何将经典运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建议每2-3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大纲中所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

2. 在之日起6个月前,由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范围。凡大纲、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政治课、类、经济类、法律等科学有关的相关,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大纲,要在本大纲里提醒个人者、组织在过程中关注此事。)

七、关于命题的若干

1、本为闭卷笔试,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

2、本大纲各章所的基本、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命题应着重考核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结合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难度,本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60%,领会占20%,简单占10%,综合占1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1、填空题:

(1)提出“正名”的学者是: 孔子

(2)佛教的“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2、名词解释:

(1)明分使群;(2)守望相助。

3、简答:

(1)简评张载的“民胞物与”理想。

(2)陶渊明的理想有何特点?

4、论述:老子“道法自然”的学意义。

5、联系实际题:试析明末清初的乡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广东自考《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考试大纲(14695)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有关自考、成考等学历提升相关知识,同学们可以把本站(zikaoben.cn)加入浏览器收藏夹有任何学历提升相关疑问,也可以点此在线咨询!

免费在线咨询,立即获得学历提升指导
立即咨询
最近帮助13627人成功提升学历

    内容声明:凡来源为“zikaoben.cn”的内容,所有权利均归本站(www.zikaoben.cn)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复制,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部分内容搜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其权利非本站所有,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普及成人学历教育政策和知识,内容仅供考生参考,本站非教育部门官网,如涉及报考和缴费等操作,请广大网友以教育部门发布的信息为准。